传家训扬新风之131丨多宝乡刘长冲湾村:团子口的千砖万瓦

刘氏家规诸条中有:士农工商,各有其业。故古人云:业精于勤,毋荒于嬉。惟务其业者,乃得自食其力。可见食其力者,敢不专其事乎。

村牌

承袭“彭城世家”的都昌县多宝乡不少刘姓村庄,奉元代的刘荣一为先祖。团子口刘长冲湾村的始祖叫刘期(有人考证“期”应为同音的“綦”),是刘荣一的六世孙,于明代成化年间的1480年从南源垅的巢门刘村迁入,至今已有520余年了。

弃舟

刘长冲湾村的徙居地叫团子口,早年也写成过潭子口或坛子口,形容的无非是地形。按堪舆学来论,团子口地形呈狮象把门状,连接鄱阳湖的白尾港,向南沿岸是左里的蛤蟆石、交椅湾等地,向北是多宝的龙凤包、周仓等地,白尾港在斯处就像一口团(坛)。刘长冲湾村村名的得来,亦是因地形。所谓“冲”,《说文》言“冲,通道也。”比如伟人毛泽东的故里韶山冲之“冲”状的就是地形。刘长冲湾座落于一条长长的山冲里,故名。村上又分老屋里、新屋里,老屋里显然是原著地,村上至今仍有一片葳蕤的原始貌的古树林,有幽径通往鄱阳湖边,更具神韵地解读着何谓“冲”。从老屋里迁分的新屋里所处是窑场,为方便村民值窑事而定居成村落,所以新屋里又称“窑上”。

老屋里池塘

山冲林峦

烧砖瓦的窑曾是刘长冲湾最响亮的名片,在村民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。说村上祖婆请罗隐先生看地,罗隐言此地甚好,屯兵养马之处可成千军万马之势。千军万马便意味相连着战争,天性柔弱的祖婆惧畏杀戮纷争,连称不要“千军万马”,只慕“千砖万瓦”足矣,这便有了后世应验的此地砖瓦窑场的发达。罗隐又言此吉地待后定可立48根旗杆石。古时显宦之人才有在祖祠前立旗杆石的荣耀,顶端凿镌圆洞的一米左右高的麻石还有一个实用的功能,为荣归故里者系马。失了千军万马的威武,罗隐预兆的48根旗杆石没有应验而立。“军马”附演成了“砖瓦”,“旗杆”却谐变成了“桅杆”。刘长冲湾村在清初有48艘盐船扬帆漕运,48根桅杆通江达海也煞是风光。这个从“千军万马”到“千砖万瓦”的传说在语言上的确有诗性的灵光,但故事的人物引出罗隐,显然是种附会。罗隐是晚唐的诗人,浙江余杭人,有“丑才子”之称,在都昌流传有不少关于他的诙谐成趣、出言成真的故事。刘长冲湾的祖先是在罗隐生活的年代流逝了600余年后,才迁居团子口的,时空无法穿越。

民居

处于鄱阳湖畔的刘长冲湾清初有48条盐船跑货运,那时有首顺口溜叙描村民生活倏忽间的贵与贱:“盐船来,砧板都剁破;盐船去,捏着肚皮饿。”说的是驾船的村民回家带来囊饱,有了钱银便大鱼大肉地享受,从砧板上的欢快到舌尖上的欢愉,品咂出的不只是盐之咸味,而是丰富生活的多味。待到囊空,盐船又要启航了,家人留守村中便有饿饥之虞。团子口的盐船帮后来败散下来,以至匿迹,想必是与大清帝国围击私盐、囤货富国有涉。对于普通的百姓人家,厨间的砧板可以不是快意的“嚯嚯”作响,但砧板当然不能成光板,生存是生活不变的主旋律。刘长冲湾在盐船永久搁浅之后,另一条生计之路在刈除荆棘中开辟出来——砖瓦土窑的青烟伴着袅袅炊烟升腾于团子口。

土窑顶拱

团子口的砖瓦建材业从195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半个多世纪里,一直是都昌的地方工业品牌产业。2003年后,随着砖瓦一厂、二厂的相继关闭,兴盛一时的砖瓦业囱倒烟销,退出历史舞台。回首团子口的历史,人们不禁要问:此业为何盛于此地?

清末古窑

刘正春老人在研读家训

1947年出生的刘正春是土生土长的刘长冲湾人,同许多村上同时代的老人一样,他们的人生就是一部“砖瓦人生”。刘正春15岁在窑场做了一名揭瓦桶的学徒,18岁学开柴油机,后来成了一名精于机械操作和维修的机手,数十年下来带了十余个徒弟。早在1964年团子口砖瓦厂就使用柴油机造坯,比先前的靠牛踏坯的传统模式先进了许多。刘正春老人对家乡砖瓦业的兴起之因有自己的分析。刘长冲湾在清乾隆年间就有烧制土窑的传统,那时村上就建有十余座土窑,有钱的做窑主,家贫的干苦力挣钱,新屋里至今仍保存着一座清末的土窑。不过那时乡间烧土窑不只团子口一地,相邻的枫树傅超灵村土窑也曾风行一时。刘长冲湾村人走南闯北行盐商,也习熟了外地的砖瓦之技。团子口有水运之便,为千砖万瓦的外销带来便捷。近的销往本县的周溪、南峰等地,远一点的运往湖口、彭泽、鄱阳,景德镇更有专门的瓦行代销团子口的瓦,更远的还销往上海、江苏、湖北等地。团子口成为砖瓦制造基地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,湖里制坯的泥土质地他处无可替代。团子口的砖瓦最早更胜于瓦上,砖只是作为窑底垫层驾空叠瓦而用,形成砖瓦混烧。直到1976年建起轮窑,红砖制造才形成规模。团子口烧制的片瓦鳞次栉比地在屋顶铺展开来,护着椽木经年而无洇湿,而别处产的瓦经了风雨侵蚀后,椽木渗水而易腐朽。团子口的新瓦轻轻敲击,可用“声如罄”来形容,而别处产瓦发音则是喑哑的。1960年代,团子口还烧制工技要求更高的琉璃瓦,只是未上釉而已。那时行内有言“团子口的瓦,翘嘴上的砖”,星子县有个叫翘嘴的地方烧制的青砖也很有名。大批量烧制建造房屋的砖瓦,其精致程度自然与陶瓷工艺无法比拟,但在一代代的传承里,刘长冲湾人产生过一批批的能工巧匠,或精于拉坯,或胜于看火。160余年前有个叫刘唐桂的,是做瓦的好把式,一天能做5000片的手工瓦坯,要两个下手提桶才赶得上不误其工。刘堂春、刘堂悌、刘西起、刘西柱、刘西鑫、刘西庚、刘西永、刘西盛、刘西明、刘明生……一大批恪守工匠精神的刘长冲湾人让团子口的砖瓦业薪火相传,大放光芒。

昔日轮窑处

曾经的坯场

团子口的千砖万瓦成了千家万户的建筑良材,也带富了刘长冲湾人。村上的子女在生产队年代,上窑场干活谋生成了最好的去处。年少的去多宝中学就读,他们家境的相对宽裕显而易见,课余从衣兜里掏出5元、10元的来买零食,让其他农家子弟满是羡慕的。外村的姑娘也爱嫁团子口的后生,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。勤劳的村民一年四季也不闲着,寒冬来临,会冻着土坯,不宜烧窑。村上土地少,不足百亩,1955年前便还有不少男人去湖里捕鱼增加收入。团子口的渔民绝没有湖区纯渔民的恣肆,而只是在枯水季节拉高网、装竹豪,算是涉渔了。村民的生计主场本来就不在水中央,而在火中窑。在老一辈的刘长冲湾人心目中,柏舍湖是他们传统的捕捞水域,土目铁树下、寡妇矶、跑马墩、涨水湾等地名对于今天的年轻村民,已变得越来越疏远了。

团子口圩堤外湖昔日砖瓦码头

刘长冲湾村有个地标式的水利工程叫团子口圩堤,修建于1965年10月,次年初竣工。堤顶高程23.5米,堤长550余米,保护着多宝、左里两乡镇3000余亩土地,有养殖水面1560余亩。团子口圩堤的修筑,客观上也改变了刘长冲湾人的生活方式。圩堤一方面阻断了新屋里窑场所产砖瓦倚仗水路的远销,另一方面坝面通达行车,也为因坯土资源日竭的老窑厂由南端转场至开阔地带的北端,提供了生活与生产相连接的便捷,而且新的水运码头也拓展得更加的阔敞。曾经繁盛的靠近左里清辉地域的圩堤北端的团子口砖瓦厂,熄火停产已近20年了,早显荒废。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能找到的当年印迹,仅有一座小型土窑、一间机械制坯房、一幢砖瓦结构的大食堂,皆因经年无人管理而呈颓败之状,有的成了附近村民的牛圈。

旧职工食堂

团子口当年的转场不只由圩堤南而北,还远辟到了县城,其间的动因一是团子口人要就业创业,偏于一厂已是制掣,二是40多年前人们造屋流行的砌墙建材就是黏土红砖,县城蝶变的建设对红砖的需求量更大。县砖瓦厂的筹建启动于1978年,厂里首期购买了城郊周家嘴等村的30亩土地,本土的原厂反称“二厂”,县城的新厂唤作“一厂”。在此不妨存录《都昌县志》关于砖瓦一厂、二厂的简略记载,以作史存。

新屋礼堂

1993年版《都昌县志》在“建筑材料工业”一节载:砖瓦一厂,县属集体企业,1981年由都昌县砖瓦厂划出,厂址设在县城东湖1路20号,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,主要生产机制红砖,年产量达1300万块。1989年全厂有职工155人,年工业总产值68万元,年利税总额7.5万元。砖瓦二厂,县属集体企业。1981年由都昌县砖瓦厂划出,厂址在多宝乡团子口。1989年全厂有职工126人,年工业总产值31.2万元,年利税总额4.1万元。2009年版的《都昌县志(1990-2005)》载:都昌县砖瓦一厂1992年工业总产值达130万元,实现利税10万元,2004年停产。都昌县砖瓦二厂1996年工业总产值达140万元,实现利税20万元,2002年停产留守。

本文作者在团子口采访现场

这些权威资料上留存下的数字,用现在规模以上企业的目光来衡量,的确显得十分弱小,但在当时,红火的砖瓦一厂、二厂,成为多少刘长冲湾人安身立命之所。

机制砖瓦老车间

团子口砖瓦厂更鲜活的厂史,不在志书的简叙里,而在数代刘长冲湾人奋进不息的生命历程里。团子口曾经厚实的产业大厦,不只浸染了刘长冲湾人拼搏的汗水,也有不少外姓人为之奉献砌垒。

刘小华老厂长在团子口家中

1946年出生的刘长冲湾新屋里的刘小华,曾在上世纪八、九十年代担任砖二厂厂长十余年,见证了团子口砖瓦厂随着时代前行的足印。1955年团子口成立砖瓦互助组,后改称砖瓦同业协会,1956年成立砖瓦互助合作社,1958年成立团子口砖瓦厂,一度先后归属于县手工业联社、县二轻局、县建设局管理。砖瓦厂第一任厂长叫石际铭,河北人,是一名南下老革命,从1958年至1968年底任职愈十年。第二任厂长是周茂盛,厂长县二轻局下派,县委组织部需备案。数年后砖瓦厂归属多宝公社管理,公社任命夏友贵为厂长。1973年厂里复归县辖,李咸默担任砖瓦厂书记,1976年在其力促下,厂里156名职工正式由县劳动人事部门归档管理,后来纳入社保医保。1978年县城砖瓦基地只是作为团子口砖瓦厂的一个车间模式,财务实行报帐制,党员合在一个支部。1979年向松春接替书记,他一度组织人员到江苏宜兴考察,探索在团子口同时建立陶瓷基地之路,后因其得急病调离而作罢,接任者为陈姓书记。1983年分设一厂、二厂,起初分别由刘西园、冯德华担任厂长。冯德华是都昌南峰人,他从1960年代初从左里糖厂调至团子口砖瓦厂担任会计,妻子为厂医,后来一干就是20余年,将聪明才智奉献给了团子口,他的子女也融入了这片多情的土地,视团子口为第二故乡。1982年至1998年,刘小华担任砖瓦二厂厂长,其间江会期担任一厂厂长,县砖瓦厂步入鼎盛期。1990年,砖瓦二厂一度组织人员远赴湖北黄梅县蔡山兴办“刘记砖厂”。1998年后,二轻局下派许亚华、李建平、刘东淮等任厂长,后期厂里实行股份制改革,刘东林成为董事长,厂子也一度由福建客商承包经营。2003年前后,随着全县建材市场的布局分化和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,砖瓦一厂、二厂相继停产。县政府运作一厂资产,原址形成现在的南波湾小区和东湖广场。

江会期(前左)当年在红砖厂现场

当人们回望都昌县砖瓦厂历史时,1990年前后担任一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的江会期是个标杆式的人物。江会期严于律己,廉洁奉公,坚持原则,以章治厂,带头苦干,关爱职工,得到刘长冲湾人的推崇和尊敬。那时一厂、二厂的职工以团子口人为主体,岗位互有调换,江会期也经常到团子口指导生产。他当时在村民中的威望可从一个细节得到印证,说刘长冲湾人震住哭闹的孩童,会张着声势说一句“别闹,江厂长来了!”这位“与泥巴打交道”的砖瓦厂厂长,被省政府授予江西省劳动模范称号。他离任后由刘东淮接任厂长兼党支部书记,形成的好作风一直得到了发扬。江会期2013年病逝,他带领砖瓦厂职工用千辛万苦砌成了一座千砖万瓦的劳模丰碑,巍然屹立于都昌工业发展史上。

一厂旧址现为县城南波湾小区

曾经兴盛的团子口砖瓦业在时代的舞台上已然落幕,刘长冲湾人在新时代翻开了新的一页。2010年9月18日,多宝乡团子口村委会正式成立。作为一个行政村,所辖的刘长冲湾老屋里有700余人,新屋里有300余人。千余人的村上有九成在都昌县城置业生活,不少人就安居于昔日砖瓦一厂旧址兴建的南波湾小区。现任团子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刘玉龙扎根家乡,俯身为民,他筹划着条件成熟后,将团子口打造成都昌“窑文化”的渔文旅特色村,助推百姓奔小康。刘长冲湾人如今逐梦新时代,为建设幸福生活的大厦添砖加瓦……

团子口村委会办公楼

文/图  汪国山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都昌人 - 聚都昌 网聚都昌人的力量 » 传家训扬新风之131丨多宝乡刘长冲湾村:团子口的千砖万瓦

赞 (0)
分享到:更多 ()

评论 0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登陆 注册